中國工業第一大市,不是上海了?


無制造,不強市。

01

繼萬億GDP城市之后,萬億級工業大市也來了。

近日,各地陸續發布統計公報,透露各產業GDP信息,中國工業10強城市最新出爐。

作為第一梯隊的領跑者,深圳、上海、蘇州率先躋身萬億工業GDP俱樂部。

2022年,三大工業城市全口徑工業增加值(工業GDP)全部突破萬億大關,且工業總產值集體邁入4萬億俱樂部。

要知道,目前全國600多個城市中,僅有24個萬億GDP城市,滬深蘇三市單就工業GDP體量,就超過了90%以上的地市。

繼三大工業城市之后,重慶、廣州、佛山、寧波、無錫、東莞、泉州躋身十強之列。

十大城市,除了重慶位居西部之外,其他全部來自沿海地區,且以廣東、江蘇為最。

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和工業第一大省,廣東共有深圳、廣州、佛山、東莞4市進入十強,足見制造業底蘊之厚、實力之強。

江蘇雖然GDP不及廣東,但工業增加值與廣東幾乎不相上下,蘇州、無錫兩市進入十強俱樂部,而南京、南通、常州工業實力同樣不弱,發展相對均衡。

在一眾工業強市里,蘇州、佛山、無錫、東莞、泉州,在行政級別上都只是地級市。

蘇州的電子,佛山的智能家電,無錫的機械,東莞的智能手機、泉州的紡織鞋服,在行業內外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。

或許,正是因為沒有省會或計劃單列市、直轄市具有的強資源集聚能力,這些地市才得以專心發展制造業,從而脫穎而出。
 

02

誰是第一工業大市?

作為我國工業體量最大的三個城市,上海、深圳、蘇州一直是你追我趕,上海長期作為領跑者,深圳蘇州各有所長。

這一局面已經維持多年,沒想到,最終被疫情這一超預期因素所打破。

2022年,深圳工業增加值達1.13萬億,首次超過上海的1.08萬億,躋身工業第一大市。
 

事實上,在此之前,深圳工業總產值已經連續4年位居全國之首,此番工業增加值的突破,意味著,深圳第一次成了雙料工業第一大市。

與工業總產值相比,工業增加值的趕超意義更為重大。

原因不難理解,總產值是整體產出,而增加值需要扣除原材料、能源等中間投入,更具含金量,更能看出城市的真正工業實力。

深圳為何能否躍居工業第一大市?

疫情,顯然是不容低估的影響因子。但在疫情之外,深圳早期的產業布局,最終到了收獲時刻。

長期以來,深圳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第一大支柱產業,但近年來,在新能源的時代風口中,深圳勇立潮頭之上。

一個比亞迪就足以說明一切。這家總部位于深圳的企業,堪稱2022年汽車行業最大攪局者,一年賣了180多萬新能源車,超過特斯拉勇奪全球第一。(參閱《大洗牌!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,易主了》)

受此刺激,深圳規上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狂增104.5%,堪稱穩工業的最大貢獻者。

有意思的是,以高新產業著稱的深圳,反而有著一項極為傳統卻貢獻不菲的產業: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。

數據顯示,2022年,深圳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同比增長13.6%,遠超4.8%的工業增速。

當然,深圳本土并沒有石油資源,但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在我國第二大海上油田——南海東部油田開采的石油,部分最終計入了深圳的GDP。

當然,石油產業占比極小,只是錦上添花。

深圳工業仍舊以電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等主要支柱,這些高新制造業才是真正底牌所在。
 

03

哪些城市更“工業”?

衡量城市的工業屬性,一個是看工業排名與GDP排名的差距,另一個看工業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。

以排名來看,哪些城市工業更勝一籌?

在主要工業城市里,深圳、蘇州、佛山、寧波、無錫、東莞、泉州的工業排名,均高于其GDP排名,凸顯了這些地方作為工業大市的經濟底色。

與之對比,GDP十強城市里,北京、成都、武漢、杭州、南京都未能晉級工業十強城市。(參閱《全國GDP十強城市,再次生變》)
 

北京“落榜”,并不令人意外。作為全國政治、文化、對外交往和國際創新中心,北京不以經濟中心為追求,更不將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。

作為最早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城市之一,北京第三產業占比高達80%以上,為我國服務業最為發達的城市,以服務貿易為特色的中國服貿會最終落戶北京,就是典型例證。

以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,誰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城市?

根據統計,佛山、東莞、泉州工業比重超過50%,蘇州、寧波、無錫超過40%,為不折不扣的工業大市。

作為“世界工廠”的一員,佛山、東莞遙遙領先并不令人意外,兩地的工業實力足以與廣州相提并論,一個是智能家電的王者,一個是智能手機的總部基地。

上海、深圳占比為何相對較低?

作為一線城市,城市競爭力必然是全方位的,主導產業不會集中于某一項,多條腿走路是常態。

上海是國際經濟、金融、航運、貿易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,在工業之外,金融業、信息產業、航運貿易產業實力同樣強勁。

深圳表面上看起來是相當純粹的工業城市,但別忘了深圳還是內地第三大金融中心,還是與北京旗鼓相當的數字經濟產業重鎮。

所以,無論上海還是深圳,并無“產業空心化”之憂。

04

衡量一個城市的工業實力,不只看工業規模,更要看高新產業競爭力。

隨著大國博弈日益白熱化,經貿戰、產業戰、科技戰日益深化,先進制造業成了擺脫“卡脖子”的重要著眼點所在。

哪些城市的先進制造業實力更為強勁?

過去幾年,工信部先后發布三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勝者名單,共有45個國家級集群

以城市來看,深圳以4個集群躋身榜首,上海、廣州、蘇州、成都、佛山、東莞、無錫以3大集群位居前列。

在先進制造業“國家隊”名單上,也不乏三四線城市的身影,如株洲、濰坊、寧德等等,這些城市或許經濟總量不高,但在關鍵產業上,卻有影響全國乃至世界的力量。

與先進制造業集群“國家隊”作為引領者的角色相比,制造業單項冠軍,則是制造業當家的中場力量。

制造業單項冠軍,指的是在某一細分市場,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,單項產品市占率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,代表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和市場活力。

正因為這一點,單項冠軍又有“隱形冠軍”的稱號,猶如掃地僧一般,默默無聞,卻又舉足輕重。

目前,我國已先后培育遴選了7118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,寧波、深圳、北京、上海、蘇州、青島、廣州、長沙、天津等位居前列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工業大市,幾乎不約而同提出“制造強市”的目標,以此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,作為城市晉級的推動力。

至于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北京,雖然完全不依賴制造業,但也將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。

從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,工業化仍舊方興未艾,制造業依舊是經濟重心,后工業化轉型并不適合所有城市。

 

即使強如廣深,都不會輕易拋棄工業,遑論其他城市?






 



 



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